最适合山东人居住的养生天堂——海南琼海(博鳌)
无论时代如何变换,总有无数普通人对道义的坚守令人动容;
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它们总会执着地绽放,温暖人间,涤荡污秽。
解决行进中中国的各种难题,需要更多的正能量。
政府有政府的责任,理应努力作为,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良知善念在草野在民间,作为普通民众,每个人都应是一个正能量的小型“发动机”。
『中国簧片器乐合奏教学第一人』
“2014年国庆节后的一节活动课上,学生们第一次见到了杜祥君老师。第二天,孩子们交上来的日记里,无一例外全与杜老师有关且无一例外全是崇敬之情。‘上了杜老师的课,让我感到音乐是真实的存在的,可以使我快乐!’、‘杜老师腰不好,跟他拥抱的时候我发现他是裹着硬硬的腰带来给我们上课的。但是杜老师从来没坐一下,两节课都是站着。’、‘杜老师每次上课都给我们带来有趣的小故事,神奇的魔术。我们每周都盼着杜老师能来。’、‘杜老师也跟我们约定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也每天都在想,今天我进步了吗?明天我要进步哪一点呢?’……”张店区科苑小学四年级六班班主任王艳华老师说,“太让人感动了!”
杜祥君,一个广为多所幼儿园、小学的学生家长所熟知和敬重的名字。家长们大多因为簧片乐器口风琴与杜老师结缘。但是鲜为家长们所知的是,杜老师其实还是中国簧片器乐合奏教学法的创始人。
杜老师于1993年与簧片乐器结缘,潜心研究簧片器乐合奏教学法,并组建了中国大陆第一支簧片乐团。迄今为止已进行了五届学生的教学实验,摘得了一项项令人目炫的桂冠。1997年8月,簧片乐团应教育部师范司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师范百年纪念大型专题片演出。1998年10月,簧片乐团团员应邀为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舞剧《红色娘子军》全剧伴唱。2000年元旦,簧片乐团应邀同中国电影交响乐团同台演出《新年音乐会》。2010年暑假,带团赴韩演出获得好评如潮……
不过,跟这一项项荣誉相比,杜老师更愿意向记者聊聊教育本身。“音乐教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唱歌、弹琴、跳舞,而是通过美的渗透、美的熏陶、美的影响,让学音乐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教育,通过基础的引导,兴趣的培养,不说教,不功利,让喜欢和爱好成为一种享受。”
『一个都不少和五音不全合唱团』
杜老师曾经在临淄的一个乡镇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培训。开课后,杜老师很快就注意到了班上的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的手指须臾不离他的舌头,衣着也显污秽。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同学们看他的眼神都陌生而冷淡。他单独一张课桌坐在教室的最角落里,落寞无边。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杜老师走到小男孩身边,抱住他并温柔地说:“我注意到,你刚才手端端正正地放在课桌上,很棒呢!”说完,杜老师朗声跟全班的小朋友说,“他的表现非常棒,我们为他鼓鼓掌吧!”小男孩先是被突如其来的拥抱愣住了,然后看到同学们为他鼓起了掌,一下子激动起来,涨红了脸讷讷不语。
很快,杜老师惊喜地发现,小男孩开始尽量控制自己的手,即便有时候忍不住,但也会很快重新放回到课桌上。更重要的是,在杜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个极大的转变。通过这样一点点的努力和转变,在杜老师离开那所学校之前,小男孩几乎完全改掉了那个嗜好,眼神也明亮起来。
“作为老师,我们没有权利去主动放弃一个孩子,一个都不少才是好老师的准绳。”杜老师说,“拿音乐来说,人们通常说‘五音不全’,但实际上叫‘七音不辨’更准确一些。通过我这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五音不全’不能学音乐,不能歌唱的禁区完全是可以打破的!”
杜老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五音不全合唱团”,在近十多年的艰难教学实践中纠正了近千名儿童的听力障碍,即“五音不全”的现象。
“孩子在日记里写,‘杜老师每次来都给我们进行听音训练,矫正发音不准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唱歌跑调的情况好多了,张开嘴巴就能找到音高,这辈子谁也不会再说我五音不全了!’”王艳华告诉记者,因为杜老师,班里好几个孩子的自信心明显提升。“这段话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实际上这背后要付出的努力和耐心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个合唱团靠的就是杜老师超人般的耐心。”
『四十四个音符和一颗忧思的心』
早在1994年,杜老师就曾开创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先河。
当时,杜老师亲自率领全班同学骑自行车一路进京,沿途义演“宣传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震动,被教育部师范司列为“全国中师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典型”。活动吸引了山东电视台国际部的高度关注,并派出两位资深记者一路追踪拍摄,最终拍摄制作而成的记录片《四十四个音符》荣获亚太地区电视记录片“金桥杯”一等奖。
“当时流行歌曲的热潮也刮进了校园,学生们热衷于在歌词本上记歌词。孩子们对音乐有热爱这原本是个好事,但我同时也发现,歌词的内容和形式全都不离开情爱,既不贴合孩子的经历,更不符合孩子的心理。”时隔二十余年,杜老师谈起当时“宣传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骑行活动的初衷时依然满含忧思。
“优秀的儿童歌曲应该接地气,必须贴合孩子的经历和心理,最好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身边的故事。”在杜老师看来,优秀的儿童歌曲应该是孩子成长的记录者。社会应该对儿童歌曲创作投以更多的关注,为优秀的原创歌曲提供更宽广的传播渠道。
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忧思,退休后的杜老师离岗不离职,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同仁成立了“一起文化教育中心”,受聘于多所学校兼职教授、校外艺术顾问、校外辅导员等职。创立了“中国键盘器乐合奏教学法”,是淄博口风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发展了多家会员单位,编著了《幼儿器乐合奏彩色教程》和《小学一至三年级课堂键盘器乐合奏教程》并签制了配套教材的彩色键盘器乐,填补了目前我国小学生课堂键盘乐器合奏教材的空白。不仅如此,这份教材还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给课堂键盘乐器合奏热爱者无偿使用。
『三尺讲台和一盏明灯』
“我一生中上过的课不算少,但是最重要的两堂课是杜老师给我上的。”毕业于淄博师专的刘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两堂课——
第一堂课是一堂公开课。
一上课,杜老师就告诉学生,他之前曾经在这个教室里上过课,跟那个时候相比,感觉这个教室“变味”了。杜老师的这番话让学生们颇感诧异。
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杜老师让大家一起找找原因。
同学们很快发现,公开课的桌洞里面满满的全是早餐垃圾袋,一个这样,两个也是这样。这个发现让学生们颇感惭愧,并陆续站起身来打扫收拾。
“垃圾之多超出所有人想象,那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打扫卫生中度过的。但是那堂课,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刘老师说。
另一堂课来自毕业前夕。
那天,杜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三年来在这个教室里学习上课,有什么发现没有?”同学们摇头,杜老师沉默了一下而后温和的说:“同学们,你们没有发现吗?这三年来,我讲课都是站在下面或者边上,从来不站在讲台中央。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我心中,三尺讲台太神圣了,我还不够资格站在上面口若悬河,指手画脚。老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希望你们有朝一日能坦坦荡荡地站到上面去!”
“何谓教育?教育就是帮助一个孩子,释放自己的天性,让内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并在未来的生活中追求到自己的幸福。”刘老师说,杜老师的这段话会让他铭记终生。
(文/朱砚香)
(中国日报责任编辑: 何潜彬)